再来谈谈MMA-麦牙狂人竞赛「Malt Maniacs Awards」

大延期的 MMA 麦芽狂人奖项终于出炉了,虽然挂上了2020,但其实这一次的发表应该是2019/2020才是。由于疫情影响的关系,原本应该在三月公布的2019奖项延迟了半年多才面世。

关于2020的MMA评选和奖项

去年的奖项是先用价格区分为三个价格带,再各别选出类别最佳、最佳雪莉、最佳泥煤等奖项; 今年则是破天荒的先以地区分类,分为三个地区:

  • 苏格兰
  • 欧洲(苏格兰以外)
  • 世界其他

之后再选出四个奖项:

  • 分类大奖 Winner
  • 最佳雪莉 Best Sherried Whisky
  • 最佳泥煤 Best Peated Whisky
  • 最佳原桶 Best Natural Cask

奖项方式的更改也让许多一直关注MMA的威士忌爱好者有点感慨,过往完全以狂人盲饮分数为基准来决定奖项的MMA,现在竟也开始分出产区,似乎也开始往“通通有奖”靠拢… 不知道下次的MMA又会有什么变化呢?

MMA 2020獎項

华人之光的台湾威士忌今年拿到了三个奖,跟2019年的第16届MMA大赛的八面金牌比起来,组委会稍微有所收敛。Kavalan拿到了「世界其他」分类中的最佳雪莉桶和最佳原酒两个奖,而Omar也拿下了最佳泥煤奖。2019年令人吃惊的部分是因为除了8面金牌全由Kavalan包办之外,在分项奖项中,更拿下2个Supreme Winners、1个Best Natural Cask Award (Ultra Premium)以及4个Best Sherry Cask Awards (Premium)。细数金银铜牌总共164款酒款中,KVL共计17款,加上9款的OMAR,获奖率近16%,怪不得FB上的威友们沸腾讨论,当然也免不了的流言酸语。

我于2006年的第四届起开始关注MMA,看着它的盛极而衰(容后谈),想,也许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个组织及竞赛,所以整理一些心得供大家分享。

一、麦芽狂人组织

说到MMA就必须从1997年成立的“麦芽狂人”谈起,或早2年的Malt Madness网站。“狂人”组织刚开始只是在网站上的小众讨论,也顺势发行了网路E-zine,在千禧年前后,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威士忌爱好者逐渐注意到这个网站,也建立起评分记录。等法国佬Serge Valentin在2001加入后,“狂人”的人数来到12位,涵盖了澳洲、美国、加拿大、以色列、德国、印度、英国等,而且即便12人很具有“圆桌武士”的象征意义,不过组织仍持续扩大,并在2003年首度举办第一届的MMA。接下来的一、二年间,我们熟悉的几位威士忌名人陆续加入,譬如姚和成(K大)于2004年加入,Charles MacLean、Dave Broom和Martine Nouet则于2005年加入,等到2011年,“狂人”的总人数来到34位,分布在英国、加拿大、澳洲、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以色列、荷兰、义大利、瑞典、希腊、南非、比利时、瑞士、印度、新加坡和台湾等几个威士忌消费国和地区。

至于MMA竞赛,可能是最受瞩目的非营利性质类竞赛,最初的起源在于狂人们越来越无法忍受国际上的烈酒竞赛,因为大多数奖牌和奖项都是由威士忌行业的成员所颁发,竞赛结果成为成行销宣传材料,导致这些竞赛常胜军的风味并不完全符合消费者的喜好,所以立意将主导权拉回到消费者。当然,这群狂人再怎么狂,也知道举办大规模的民调普查是不切实际的,所以将评审留在组织内部,但严格限制评审不得从事威士忌相关行业,而且也不像其他竞赛举办颁奖典礼,而仅仅在网路上公告结果。

二、MMA竞赛

1. 参赛

MMA欢迎全球各地所有的参赛者,无论是蒸馏厂、装瓶商、酒专、酒吧、个人,只要愿意送酒皆来者不拒。最重要也是和其他烈酒竞赛最大的不同是,MMA不收取任何费用,参赛者只需送1瓶即可,不过运费、保险费和进口税金仍须由参赛者负担,而每个参赛团体或个人最多只能送出3款酒。

由于是业余团体,所以网站上找不到严谨的办法,不过在过去是每年五月开始,主办人透过信件及其他狂人发布邀请讯息,九月完成收酒并分装,十月寄送,评审收到样品之后,以一个月的时间品饮,再将评分提送给主办人,经统计整理之后,十二月公布。也因此每年到了十二月,全球的威士忌爱好者都翘首盼望奖项的公布,尤其是送酒参赛者,更是希望自己的酒款能飞上枝头作凤凰。当然,奖项公布后余波荡漾,近年来更有许多酒友针对评分进行统计分析,呈现百家争鸣、众声喧哗的气氛。

不过,这个行之有年的办法和时间点,在2017年因无人接手担任主办而延宕,甚至一度传出停办的消息,虽然最终还是有人挺身而出,但整个作业都因此而延迟,直到2018年3月初才公布奖项。便因为作业延宕,2018年的第十六届也跟着顺延,如果还有后续,猜想应该按照这个步伐继续前进。

2. 评审的组成

评审团在每年的四月组成,主办人以email探询所有狂人的意愿。成立初始的构想是由至少12位狂人自告奋勇的担任评审,不过每一届的评审人数多少有些变动,譬如在2010年原本有14位评审,但因为酒款多达262瓶,导致3位评审中途退出,同样的情事发生在2017年,1位评审退出由9位完成。会发生评审团不固定的原因,在于所有的狂人都有正职工作,不一定能腾出整整一个月或更长的空闲时间,而且在评审期间一旦发生任何意外变故,譬如感冒、生病等等,都可能被迫退出。另一方面,评审工作不仅无酬,还必须自行负担样品寄送费用,这笔费用依距离、国别而有所不同,加上进口关税可能超过500欧元,由此可知评审工作确实是做功德。

3. 评审

主办人完成收酒之后,将酒分装入50ml.的小瓶,标上编号,再邮寄给评审。所有的酒款名称只有主办人知道,编号上无任何有关酒龄、桶型的线索,不过主办人可依据桶型、有无泥煤给予评审建议品饮顺序,但评审仍可按自己的习惯来进行品饮,得等到交出评分之后才可取得酒款资料。

有关评分作业,在2016年的13届以前都采用平均方式来计算,虽然不断有异议,包括删除最高分和最低分,但一直不为所动。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每个人的感官不同、喜好不同,评分当然可能出现极大落差,站在尊重每一位评审的独特性的立场,不应该轻意抹去任何一个分数,除非评审自承在某段时间内身体有异而导致分数不准。但另一方面,平均分数很容易被某个特殊分数控制,举个极端例子,假若9位评审全给了90分,但一位70分,立即将平均拉下从金牌变为银牌,说公允也公允,却容易招致质疑,因此在2017年的第十五届有了重大变革,采用中位数法,也就是一半以上的评审都认同的分数作为奖项依据,2018年也采相同方法,未来是不是继续采用?我们就看下去。

作为麦芽狂人,必须有着随时接受考验的心理准备,因此上述盲饮的样品中,通常会插入一支不属于威士忌的酒款。猜错的狂人也不会被褫夺身份,只是分辨不出自己也会感觉脸上无光吧?

4. 奖项

从2011年开始,MMA不仅在网站上公告奖项资料,而且也提供每位评审的评分作成pdf档供酒友下载,这种完全透明的方式,也是其他烈酒竞赛远远不及之处。

最原始的奖项只有三种,分别为90分以上的金牌、85~89分的银牌,以及80~84分的铜牌,80分以下的酒款不会被公布,而后再依据酒款的类型颁给:

• Non-Plus-Ultra Award (本届最高分酒)

• Best Natural Cask Award (使用未处理过的橡木桶熟陈)

• Best Sherry Cask Award (使用雪莉桶熟陈)

• Best Cask Innovation Award (使用特殊橡木桶过桶或熟陈)

• Best Peated Malt Award (使用泥煤麦芽)

• Thumbs Up Award (当年度的新装瓶)

由于不同价位(酒龄正相关)的酒混在一起比较或有些不公,因此上面每一个奖项又依据酒款的价位,分别颁发给Daily Drams (低于60欧元)、Premium Whiskies(60~200欧元)以及Ultra Premium Whiskies (高于200欧元),如此一来,总共可能颁出18个奖项,但不一定颁足,而每一支酒也只能获颁其中之一。

以上分类在历届中并非固定,评审团经讨论后,可能会作些微的修改,譬如2016、2017年都取消Best Cask Innovation Award,但增加了一个相当于年度总冠军的Supreme Champion、Supreme Winner。

三、总结

MMA竞赛举办至今,持续坚持着盲饮和业余传统,完全不分产地、产区和酒龄,因而在酒友间博得“最公允”的美名。但十多年下来开始出现问题,包括:

1. 评审口味太好预测:我们必须了解,MMA的评审都有自己的日常工作,在短时间内须尝遍超过200款酒,有些评审甚至试过不止一次,试酒过程可说大量且密集。虽然分装样酒的主办人会依据桶型、有无泥煤等建议评  审试酒的顺序,不过通常还是口味较重的酒款能脱颖而出,导致历年来的金牌得主若非重雪莉便是重泥煤,又或者是重泥煤的雪莉桶,而需要花时间来专注体验的细致酒款,譬如小家碧玉型的波本桶,便被淹没在重口味之下。几届之后,这种趋势已被看破,导致参赛酒的风格也趋于一致,近年来奖项公布后几乎无法造成太多惊喜(老实说,我于2015年以后便不想再关注了)。

2. 收酒困难:便由于获奖酒款的风格太过一致,导致主办收酒困难,许多过去支持这项竞赛的酒厂已不再送酒。我们可以观察到,近年来的OB核心款逐年递减,多是让人眼花撩乱的IB或是酒厂为某些酒专、酒吧或甚至个人所作的特殊装瓶。2016年是个非常特殊的一年,一开始收酒很不顺利,而且几乎都是来自台湾,等酒收齐之后,台湾送出去的酒超过50%。当年评分90分以上的金牌破记录的颁发了11面,但仅有1款是来自酒厂的OB,至于众多银牌中,据私下得知,甚至还有台湾某人将自己购买的酒,送出一瓶参赛,堪称荒谬之至。

3. 商业模式入侵:比收酒困难更应该注意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的入侵。便以台湾的Kavalan为例,自从在2013、14、15年连续取得1、2、3面金牌之后,2016年大举入侵,当年11面金牌中有6面是Kavalan,而铜牌以上的Kavalan也占据了23款。更恐怖的是,上面不是提到2016年台湾参赛的酒款超过50%吗?根据公布的评分表,可看得出来自台湾的酒就有49款,所以必须思考,为什么台湾的酒专、个人如此乐于参赛?当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选酒的能力,而是一旦被评为金牌之后,身价立即水涨船高。MMA一向标榜非商业、纯业余且不收参赛费,所以参赛门槛极低,但也因此相对报酬极高,顶多损失一瓶酒和寄送费。只是这种被扭曲的结果完全违反了MMA的初衷,让MMA成为镀金的工具,也因此让麦芽狂人们十分头痛(2017年的Jury report中用了embarrassment这个字眼)。所以在狂人间也曾讨论是否该禁止酒专、个人的包桶,但2018年依旧没做规则,最主要的问题是如果少了这些酒,大概就办不起来了。无计可施下,就算限制每个参赛者的送酒数量,但穷则变、变则通,更换不同身分照样参赛,2018年的结果便是个好例子。

MMA以一介业余团体,借由网路无远弗至的力量,早已将威士忌的知识、风潮推广至全球各地,分属各地的麦芽狂人也早已成为地区、或甚至全球威世纪爱好者衷心信服的人物,其影响力远超过各酒商选派的品牌大使。可惜以上三大问题浮出之后,已不是端靠业余团体的一片热诚所能解决,事实上,好几位一路力挺的大老都纷纷退出评审。在这种情形下,个人以为MMA已完成阶段性目标,不如停办,否则尽管坚持着非营利、业余传统,但极可能沦为当初力抗的烈酒竞赛模式。